Q&A | 为什么笔记不是管理阅读的好选择?
产品的细节设计会潜移默化地引导你的行为,最终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作用
先回答一个相反的问题:为什么我们常常用笔记工具来管理阅读?
这个答案相对简单:要让碎片信息重新汇聚到一个中心化容器,我们能选择的看似要么是笔记,要么就是云盘。作为我们从小就接触的纸质笔记本的数字化延伸,笔记一定会是大部分人的本能选择。但大部分人在用笔记收藏文章后,常常再也不会拿出来阅读。
笔记能呈现文字、能编辑、能管理,是相对全能的。但「能」并不意味着适合,在对于阅读的管理上,它也会遇到一些问题。
笔记对于阅读系统的建立,也就是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,路径较长。「笔记」两个字决定了它们没有义务提供阅读相关的服务,如:阅读提醒、阅读统计、阅读目标、回顾、标注、阅读字体和样式… 在阅读器和在编辑器看文字,这二者表面看起来非常接近,但很多时候产品的细节设计会潜移默化地引导你的行为,最终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作用。
笔记的信息录入成本也更高。这里的录入成本主要指输入信息的便捷程度。虽然很多笔记有网页剪藏插件,但像微信发送的链接,移动端浏览器访问的内容,很多场景下分享来源不能提供完整的原始数据,而是只有链接,这样就不利于后续在工具中的管理,必须频繁地依赖手动粘贴进行知识素材的积累。你提供什么数据,笔记就忠实地保存它,这一点更像是云盘存储。
Cubox 的解析功能可以通过哪怕是微信发送的链接,或者任何地方复制的链接,来直接采集内容本身。打开 App 的时候直接进入阅读,跳过任何你在阅读之前可能需要做的各种管理。同样,这种模式对于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。
笔记收入的外部信息,也很难保留原始属性,比如作者信息、来源信息、原网址、文章封面图等等。除非自己通过 Notion 这样的门槛更高的数据库表格去维护。这些附属信息作为上下文参考,以及服务于后续的管理,都是很重要的。Cubox 可以让未来的管理变得简单。
笔记是为整理、写作准备的,不是为阅读准备的,更不是为碎片化阅读准备的。笔记最适合的阅读场景,应该是对「系统化信息」的阅读,比如文档和论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