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觉醒来,我正站在镜子面前,相比于昨天,我发现自己感觉更强壮有力了,精神也更饱满了。此时的我,和昨日的我,还是同一个人吗?
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荒谬,但如果有天我醒来,拿起手机,发现昨天还喜爱刷抖音搞笑视频的我,今天突然只热衷于读文学经典了,这时候我还是同一个人吗?这种转变如果毫无征兆,我大概会感到一阵恐慌吧,因为我似乎真的不是原来的我了。
我们无法在一夜之间大幅度改变肉身,而在一夜之间改变对信息的偏好,虽然很罕见,但是可能的。我们是谁?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自己?除了镜子面前的肉体,我们的情感、文化、思想,我们对信息的品味偏好,其实才真正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,它们一直在变化,也因此对我们自我认知的影响,远远超出了肉身的局限。
阅读、写作和做产品有一个共通点 —— 它们都能往某个方向调校自己的注意力。在打造 Cubox 的这么些年里,我的视野悄悄变化,越来越多的事物进入了「阅读」的世界。在 Day One 翻看之前的日记后,更加坚定了这个看法:阅读就是解读和理解世界,原来一切都有关阅读。而这其中,我最好奇的主题也浮现出来了:我们的情绪和思维,是如何与阅读互相影响的?
为找到出路而写
一想到日记中的碎碎念要发布出来,我的脑海立刻响起了 “这个好像不太值得写,也许大家都知道” 的反对声音,我切换到读者的视角,会认为不如写《这个方法能让你一年轻松读 100 本书》来得更有吸引力。我紧紧地盯着这个声音,终于读懂了脑中另一个小人的坦诚:“其实我的意思是,既然担心会写不好,别人不爱读,不如算了别写了,这样就不会收到不好的评价了!”
这番心理活动的描写,并不是用来为我即将写出的观点免责,而是因为,它就是在「情绪和阅读」主题下的一个生动案例:只要是认知有关的活动,无论是写作、阅读还是口语对话,过程都会引发很多内心无法控制的声音,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它们。
在原始社会,人类的情绪波动通常来自引发生存危机的信号,这些情绪可以转化为巨大的行动力,避免灾难的发生,帮助生命延续。但现在呢?情绪的波动很少来自实质的生存挑战,而是转向了心理层面的认同,源于那些看似无害的碎片化的信息体验。
我们身处在宁静的办公室,偶然刷到一条朋友圈、一篇公众号文章标题,在那个瞬间就可能被扰乱心绪:“别人怎么 30 岁就财务自由,我还在为房贷发愁?” “天啊,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?” “怎么会有人吃螺蛳粉还能发自拍?” “我怎么才能像她一样一个月减掉十斤?”
不要低估这种波动,它们悄悄地在我们的心里堆积成大山。几秒钟的信息输入,可能引发数天的情绪消耗,它持久、隐蔽、没有终结甚至无法暂停。作为社交动物,我们会通过他人、外界来判断和定义自己。在地球的所有生物中,也许只有人类会有这样的深刻体验吧,这既是一种天赋,又是一种诅咒。
现代的信息环境很擅长伪装,假装对我们有益,假装信息越多越好,好让我们沉浸其中。社交媒体设计的各种机制就是在利用这种情绪,从而进一步放大了危害。
信息观还会有鲜明的代际传承和地域传承,我们的文化又很擅长传承不负责任的信息观,在群体中每个角色的维护之下,很难展开建设性的讨论。我们稍微回想一些身边可能听到、看到的观点:
- “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!”
— 权威和经验即真理
- “问那么多干嘛,书上是这么说的。”
— 标准答案有用
- “有关部门会妥善处理的。”
— 模糊表达
- “别人都 xx, 怎么就你 xx?”
— 集体优先
- “xx 太火了,只要你弄马上能赚钱!”
— 共识万岁
- “你看 xx 那么乱,还是咱们这儿最好。”
— 情绪驱动
- “xx 是趋势,xx 迟早被淘汰。”
— 对立站队
- “你懂的!”
— 回避讨论
无意冒犯,也不代表任何立场。它们可能来自某个家庭成员、官方文案或社交媒体评论,甚至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无意识会说出的话。在这种信息和情绪交织的环境下,阅读本应该作为一种主动的思考活动存在,帮助我们抵抗情绪消耗,觉察到信息中的异样,进而改善我们对外的信息交流,但因为种种原因,它变得被动、成为了帮凶。我们不再选择去阅读,而是被阅读选择。
最终,我认为对信息的应对方式,未来将比信息本身更重要。但问题是,我们应对信息的方式,就由我们本身的思维方式决定,而它不也是通过各种信息来塑造的吗?这一切岂不是成了无法逃脱的恶性循环?
我不是悲观主义者,这个系列的写作,就像 Cubox 一样,是帮助我理清思路、践行现实主义的工具和过程。我相信,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其实一直潜藏在我们每个人体内,我们所要做的,只是重新找回它们。哪怕只有少数读者,我们也能一起找到出路。
写被忽略的事物
我指的阅读,不仅仅指书籍或文章,而是对一切信息的观察,甚至包括了听音乐。We are what we read 的意思正是:我们要意识到,我们的所见所闻,每一个信息,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一切。
但如前文所说,我在这里还想添加一个新的角度:我们被信息所塑造而成的自我,也决定了我们会如何对待我们的所见所闻 — What we are shapes what we read.
任何从事创造性思考的人,都需要留意被他人所忽略的事物,摆脱干扰,并专注于这个世界。
《观察的艺术》一书中的 ‘noticing’ 一词,让我感受到一种日常且充满美感的状态,这也是我将这个系列标题称为「正念阅读」的原因,如果要加一个副标题,那么它应该是「观察信息的艺术」。
每个信息背后都有未被揭示的一面,正念阅读可以帮助把注意力放在我们阅读时发生的一切、包括阅读过程的情绪体验之上,而不仅仅是信息本身。
每个人就像一个接收装置,单改变信息输入的数量和质量是不够的,正念阅读的目标是先调谐好这个接收器本身,优化它的信息处理方式。我会用有限的个人经验来展示,只要多加练习,练习关注那些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信息背面,我们就能减少被裹挟,在信息中更好地生活。

「正念」这个词恰好契合了我想表达的多种阅读态度,但我不会空谈正念,我会用实用方式聊阅读和信息管理,把大的话题往小处写,把熟悉的话题往陌生了写。比如:
- 如何用数字工具打造支持正念阅读的环境
- 如何减少无意识阅读
- 如何对抗阅读 FOMO
- 如何通过理解作者视角辅助阅读
- 如何通过写作辅助阅读
- 如何让阅读成为审美体验
穿插我日常的一些奇奇怪怪的灵感(也有实用的部分),有关:
- 如何阅读新闻
- 如何阅读短视频
- 如何阅读营养标签
- 如何阅读商业广告
- 如何阅读说明书
- 如何阅读菜单
- 如何阅读 AI 对话
- …
希望对你有所启发。如果你也有任何角度,欢迎留言分享,我会在写作中加入你的观点。
人人都爱阅读
我的伙伴 Michael 是一个纪录片和书籍爱好者,他说许多电影的套路让自己陷入审美疲劳,而纪录片因为必须忠实于真实故事背景,最后的结束方式常常出其不意,这让他非常着迷。他和我描述某天看到了一本张艺谋的访谈录,阅读那些一问一答形式的文字时,就像在看另一种形式的纪录片,特别喜欢,根本放不下来。他说:“找到这种感兴趣的东西,会有人真的不喜欢去读吗?”
我也以为,兴趣太重要了!中学时,我迷上了周杰伦每张专辑磁带里的歌词本,给自己和同学摘抄,重复品味那种美感;在大学时期因为痴迷赛车,给 F1 官方纪录片制作字幕,还收藏了 Top Gear 的全套 DVD… 这些都是我所热爱的阅读。
我们的教育似乎暗示我们掌握升学所需的所有知识,才算会阅读;阅读理解刚好和标准答案默契地一致,才算读得好。但这种功利导向的阅读,反而让一些原本热爱文字的人逐渐排斥阅读。无论歌词本、电影还是纪录片,有着它们共通的精神体验价值。这些出于喜爱的阅读,或许会自然延伸出更多可能。就我自己来说,歌词让我喜欢上了诗词,字也练得更好了;赛车视频帮助我零备考,得到了不错的英文六级分数。有些事情自然会发生。
对于认为自己不爱阅读的人来说,放松自己与阅读的关系,才能保持开放,未来或许会有新的回应。给自己贴上「不爱阅读」的评价标签,未必真的让你远离阅读,但一定会减少对阅读本身的觉察,失去正念的可能。
我不是说阅读不分好坏,只要喜欢就行,而是说:大阅读时代,人人都爱阅读。试试把「我不爱阅读」的否定句,换成更具体的陈述句,阅读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变得轻松多了:
- 我毕业后好像就没怎么阅读书籍了;
- 我对文学书籍好像没什么兴趣,但看到精彩语句又经常被打动;
- 相比文字,我更喜欢听播客,也会听讲书的播客,感觉能节省很多时间;
- …
不热衷大餐的人,也可以偏爱一碗家常的手擀面,不听交响乐的人,也可以喜欢轻松的旋律。请不要拒绝这份可能性,先试着站在阅读这一边吧!
这种心态不仅适用于描述我们与阅读的关系,也适用于任何事物。也因此,我希望在写作中能始终 “认真地写废话” —— 真实的思想是细腻流淌的,文字表达不仅要追求凝练,更要追求精确。所谓精确,不是指文字精彩,而是真诚,通过丰富的语言,捕捉那些内心深处不易察觉、模糊存在的想法。这个过程无法被 AI 简化,它也可以被称作「正念写作」。
以上,我们完成了「接收器」调谐指南的第一步:打开电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