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希望社交媒体从来没有存在过。
这是 F1 世界冠军 Max 维斯塔潘在被记者问到如何看待奈飞的 F1 纪录片时,给出的回答。之后全场陷入了沉默,他左顾右盼,又补充了一句:“不是说好的言论自由吗?”。
在 F1 围场这不是个例。相比 Max 的不愿深度参与,另一位四冠王维特尔也态度鲜明地反对社交媒体,他发布的第一条 Instagram 是退役声明。维特尔的好友 Kimi 莱克宁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敷衍态度和极简语录,也成为了个人标志。作为公众人物,他们虽某种程度上受益于社交媒体的传播,在全球建立了自己的知名度,但似乎都没有心存感激,而是都选择说不。
对普通人来说,我们的态度和选择会更容易吗?如果社交媒体从来没有存在过,我们的世界会不会更好?
远离社交媒体的日子

上篇提到的「大阅读」是指广义的阅读,它一定包含了社交媒体这个媒介,但这不等于我对社交媒体持有正面态度。相反,我太喜欢批评社交媒体了,我甚至曾经认为可以通过一个人对待社交媒体的态度划分其类型。
我自己也有一段经历,在 X 上记录过自己在 3 年多时间里不使用社交媒体的体验。长期、过量的信息摄入,让我在 21 年某个时刻突然间感到倦怠。在我自己熟悉的领域中,有不少意见领袖,媒体创造的内容让我感到不安,我联想那些我不太熟悉的角落,当不实信息出现时,是不是我自己都没办法意识到?我又要怎么做才能为在互联网上所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?贬义上的完美主义阻碍了我继续使用社交媒体,渐渐地,我忘记了打开自己的账户,几乎不看热搜、新闻、甚至打开微信的时间都很少,这个状态不知不觉持续了三年。
之后,我有了更多的个人时间,早起骑车去公司,在附近的户外读书;与家人共度的时间质量也更高了,没有干扰通知将我从当下拉走,手机也可以经常放在另一个房间。我甚至从以前那些觉得是浪费时间的琐事中找到了乐趣,也更能接受自己有时候什么都不做。屏幕以外的世界带来的深层满足,就像新鲜氧气一样,让我渐渐恢复活力和理智。
当然也有挑战。有生以来,我第一次感觉自己落伍了,不酷了。当聊到某些话题只能沉默时,朋友会开玩笑:“你怎么连这个都没看过?” 接着就是对自己身份的挣扎,如果偶尔发朋友圈,人们可能会误以为那 1% 的分享就是我 99% 的生活状态,尽管这并非本意。
网络身份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界限正变得模糊,所有故事似乎都需要符合某种形象、迎合受众的期待。比如我注意到同样的职业群体,在网络上展现出的特质惊人地相似,但当你面对面和某个人交流时,这些特质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突出。这是互联网文化塑造的结果,还是人们因为工作关系,共同发展出的某种默契呢?
但如果放弃这种身份,就像在数字世界中消失甚至「死亡」了。一些被迫丢失网络身份的事件已经向我们展示过这一面。
社交媒体是一面不平整的镜子,如果你相信镜子里是真相,你可能会不惜代价去保护它,甚至改变自我,以适应镜子里的影像。相反,我们越是真诚地表达自己,我们就越有可能偏离社交媒体的奖励机制,导致很难被人看见。
错失恐惧(FOMO)的情绪,不仅仅在积极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下会发生,即使在我没有打开这些应用的日子里,它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,无论我在理智上怎么否认。
我想通过这段不算成功的体验,展示一种不使用社交媒体的可能。社交媒体如此强大,它就是当代的主流信息媒介,创造了一个生态,让那些远离社交媒体的人成为了「脱轨之人」,甚至要为此写一段文字,甚至要警惕地看看四周,说出一句:“不是说好了言论自由吗?”。
如果有选择,我会选没有社交媒体的世界。但我们没有选择了,也回不去了。对了,开篇提到的退役才注册 Instagram 的维特尔,之后已经发布了四百多篇帖子了。
极简主义未必是解药
既然社交媒体无处不在,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可能的阅读策略。
第一个容易想到的方法,是信息极简主义——只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信息。但只要使用社交媒体一天,它就有一种能力,在你每次打开时不断地提醒你:孩子不写作业怎么办?怎么通过早睡一小时改命?怎么用 DeepSeek 让自己收入翻倍?怎么识别你家狗狗的心理情绪?… 它比你还懂你自己,这不是一句玩笑。
极简主义就是 FOMO 的反面,但它不是对抗恐惧的工具,它有时候甚至会加强更多负面情绪。我猜想,如果实践了某种信息极简的方法,并很少因此有错失感、怀疑、孤独、那么极简主义是适合你的,否则,你将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挣扎。违背人性的实践,最终会被人之本能反噬。
一张椅子,放在一间空无一物的房间中,主人的大脑就像在这个空间冥想一样平静。这种感觉很诱人,和其它所有易指导、易实践的方法一样,极简主义很容易变成某种热门的目标,力求在短时间内改变所有模式。极简主义是方法论,不是结果。
我也分享过我的信息极简主义实践,但那是从信息管理的方式、工具的使用思路上的,而不是信息本身的断舍离。过度的信息筛选也有可能导致认知偏差,在之前三年中,我就是受害者之一。现代信息的环境被过度设计了,如果不给予足够的关注,就可能会影响决策。往小了说,这年头就连少看几个优惠券信息,都可能让你多花很多钱(但这不是你的错)。
工具方面,经历过 Todo 应用繁荣的人们应该深有这种体会:我们折腾着各种 Todo 工具,管理着自己本能的那些吃喝拉撒,啧啧称赞,而当工作真正变得忙碌、碎片的时候,强大的工具又好像失效了… 没有瓷器活儿的时候就拦了金刚钻,当瓷器活降临的时候,又发现不会用金刚钻。极简主义的工具也一样,不是工具不好,而是一切都先关乎于「人」。
极简主义是精英化的生活方式,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资本时,极简主义未必适合自己。但在社交媒体这个角度,少看一些,大多数时候还是胜过多看。
不要只吃麦当劳
社交媒体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,但信息来源过度依赖社交媒体,是个大问题。我们当然可以吃麦当劳,但如果每餐只吃麦当劳,健康问题就不远了。社交媒体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此,它已经成为许多人的「信息正餐」。
有些内容原本就不适合在社交媒体呈现,但我们通常读得很开心。这是一种立刻能完成一件不需要负责任,但又好像很有满足感的事情的开心。不需要对观点的正确性负责、不需要对信息的来源负责、不需要对阅读后的行为负责…… 为什么「对内容负责」这么重要?就像食物可能影响健康一样:信息塑造认知,认知影响决策,决策就是你怎么过这一生。没有人应该交出自己人生的决策权。
保健品常常通过视频直播更好卖,而不是通过科普白皮书;育儿知识,一定是在短视频、线上课程更好传播,而不是认知科学书籍。越需要花时间理解的事实全貌,越难以在情绪上获得即时满足。碎片信息让我们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、自己独特的需求、不同特点孩子成长的规律,最终在决策上背离目标。
但是健康食物不好吃怎么办?——这也许是个误区。好好烹饪的鸡汤,和炸鸡翅,如果接下来一个月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作为主要食物,你会选哪个?健康的食物只是更昂贵,在这一点上,健康的信息是相似的,你需要在时间上、金钱上付出更多。而社交媒体永远「免费」向你敞开怀抱。
是否只要获取足够多的信息,就能拼凑出完整的真相?——吃再多不同种类的,但有健康风险的食物,并不会让营养摄入变均衡。即使拼凑出「以为的真相」,也不等于认知的构建。
重要的是,找到不被算法奖励的,真实的第一手信息,寻求理解,不被操控情绪。「寻求理解」就是阅读的目标之一。「不被操控情绪」就是我们的正念阅读主题。
如果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健康正餐,我当然首推书籍。书籍的好处已经被说过太多了,但我还想说书籍给我的阅读感受的特别之处。长时间浏览社交媒体,带来的通常是情绪上的消耗。并不一定都是不愉快的情绪,相反,大部分时候非常开心甚至兴奋,但这种兴奋之后的失落很难避免。阅读书籍给人的精神体验则是丰富的,常常让我感受到精神饱满,视角被刷新,简单说就是吃了美味食物,但又不会感受到血糖飙升、头晕困乏的那种充实。
如果你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,说出来一本书籍的观点,那就像穿透纸张,了解到事情的本质和真相。但在社交媒体呢,大部分内容并不需要你耗费脑力,简单复述就可以了。社交媒体鼓励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思考过程,思考的结果又更容易制造出权威和崇拜,因为我知道的你不知道,我只需要告诉你希望知道的,那么你自然对「意见领袖」们多了一些崇拜。
这种权威崇拜之下,人们会模仿同一圈层人们的做事方式甚至品味,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一部分,而社交媒体会放大这个特点,让使用者不经推敲地掉入别人的叙事里,获得某种安全感。这种安全感是庇护所,也是慢性毒药,阻止人们活出自我。
你可以停下来,花五分钟思考一下书籍在这个方面有什么不同,以及为什么。当你放下手机和放下书籍之后,情绪上有什么不同。不要相信我所说的,相信自己身体的感受。
三个社交媒体阅读策略
我为社交媒体提出的正念阅读目标是:让滋养和充实心灵的阅读活动占据上风,让本能的对信息快餐的追逐,变得不那么有趣。 像生活中其它事情一样,这种改变不容易,它需要时间和耐心。它也没有一个「你必须怎样才算做到了」的标准,只要在有意识的行动过程中,今天开始,你就可以走在一个新的道路上。

我认为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三大策略:觉察、重构和创造。
觉察:我在看什么?
持有不同的信念,就会有不同的行动,行动最终又会加强这个信念,最终改变一个人。一个生酮饮食者,最初实践不吃碳水后没多久,他不再会认为碳水美味,不再渴望碳水。一个素食者,也不会觉得肉有多诱人。这两类人,其实最终都不需要所谓的自律,这些信念已经成为自己的一部分,自然地驱动了所有选择。
我们需要建立自己对待信息的态度和信念,辨别到信息的意图,比如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:
- 你认为这个内容是出于创作者的分享欲在展示真相,还是只是因为这是他谋取收入的方式?
- 这个内容为什么会被制作出来,是因为这个主题受很多人欢迎,还是因为它很稀缺值得传播?
- 我为什么认同这个观点,是因为我自己过去的经历,还是因为确实打开了新的思路?
- 我为什么不认同这个观点,是因为我已经有相反的信念了,还是认为这其中有常识错误?
- 同样的这个内容,如果是现实中作者面对面和我说的,我还会有一样的情绪吗?
- 作者自己可能是如何建立这样的信念的,因为经验、阅读积累,还是模仿?
- 如果这个内容出现在一本书上,或者另一个平台,大家的评论会有什么不同?
在一个不算健康的信息环境下,它们值得被有意识地练习,直到成为直觉。看起来道理都懂?但一旦某个标题戳中自己软肋,我们还是会失去判断力。你有多少次在深夜购买了不需要的东西?有多少次随口说出了别人的某句话,但自己内心深处其实不怎么认同?
我认为更积极的对待社交媒体的态度,应该是接近社交媒体刚刚诞生时候的使用方式,它是更古典,甚至没有那么「多元」的。把社交媒体当作游乐场,找灵感,激发创造力。 如今你可以在任何平台丰富自己的灵感库,但不要追求数量,始终对拥有的感到满足。
重构:给信息以空间
社交网络设计的意图不是传播真知灼见,而是利用情绪。换个好听一些的词语,叫「用户体验」。如果在情绪上很难直接对抗,我们可以使用工具来直接改变信息的阅读媒介,从而减少这些平台精心设计的影响。
使用更通用的工具,可以是 Cubox 这样的阅读工具,可以是收藏工具,可以是稍后读应用,可以是 Notion 笔记,可以是本地网页存档… 如果这些都很难,那就使用平台自己的工具,比如最简单的,把内容添加到收藏夹,标记为稍后观看,这样其影响力也相比出现在信息流时发生了变化。你不再急切地期望滚动到下一条,你不再会一时悲伤一时喜悦,你不再需要立刻被满足,你从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。
不必过度担心收藏不看的问题。当下觉得必须要看的内容,过一段时间发现其实看不看也无关紧要,这也未必是个坏事。我们至少在行动上提出了抗议:我要给信息以耐心、时间和空间。 这正是社交媒体不希望你做的。
创造出一个空间,让我们允许自己在合适的状态下,看一个深度的视频播客访谈。这样的信息给我们的体验,和抖音上截取的片段相比,意义不同。任何一段文本在离开上下文的情况上,都有可能被曲解,曲解不是你的问题,而是平台和创作者的目的,这样才能让你情绪波动,这样才能滋养算法。不要被它们利用。
只需要继续视社交媒体为游乐场。如果发现了有兴趣的内容,告诉自己,它们是一本未被发掘的书籍的「序」,正在指引我稍后离开游乐场,去另一个地方好好阅读。
创造:用行动表达自我
除了空间,我们还可以选择自己的阅读行动准则。谁说社交媒体阅读不能像读书一样,做阅读笔记?把流动的信息流视作一本在实时更新的书籍。结合上一条的工具使用,我们可以在一个工具内,或者多个工具流中,做标注、做笔记,做自己的知识整合。
和人连接,而不只是信息。如果你对作者有兴趣,能用私信的,就不要公开评论,能评论的就不要只点赞。不是所有的评论都是在作出贡献,许多评论是噪音,平台喜欢噪音,读者也喜欢噪音,不要一直做噪音的制造者。
使用不带有平台情绪的方式分享这样的内容。深度分享,用分享来驱动自己思考,用分享把信息策划成自己的观察。像灯光师一样,用自己的热情把聚光灯打在信息的不为人知的角落,引导你的观众的注意力。把对于某个内容的「看到」变成「有态度」,据此深入讨论、争辩、发展自己的品味。 对于没有态度的内容,放过它们,就当它们从未出现过一样。
比如 How to Do Great Work 这篇文章吧,人人都在关注 How,而你因为近期看过的其它内容,突然被启发,关注 Great Work 的另一面:如何避免当下被认为的「伟大工作」,在未来成为全人类的灾难?——不要放过这样的灵感,你甚至有可能为拯救世界贡献力量。
在分享时,提供见解,提供见解时,可以不使用「一个想法,不一定对」开场。所有的想法都不一定对,承认这个现实,爱上我们自己会犯错的特点。你的观点可能被质疑、被批评、被无人问津,但这就是社交媒体,这就是人之本性。继续下去,继续掌控你手上的的聚光灯。
继续使用工具,但这次使用更私人化的工具——日记。对社交媒体、对聊天记录、对身边的一草一木记录想法。把自己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,就会有什么样的思考方式,善待自己脑海中的思绪。
通过写作,你可以占有和塑造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。当你生长出这样的塑造力,在阅读社交媒体时,你将不再被算法趁虚而入。

觉察、重构、创造,这三个策略逐步升级,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,到创造意识的过程。最初你什么都不用做,只需有心观察,看清楚环境;接下来,你重新组织信息,成为信息流的主人;最终你按捺不住激情,分享、写作,将阅读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,升华了一切。
麻烦吗?当然!因为社交媒体并不希望你这样做。但你可以选择如何使用它,决定要从中获得什么,并最终内化「原来这样我更满足」的信念。那之后,一切将变得轻松自在。
不要让「用户体验」设计你的人生。
正念阅读系列